7月26日至8月5日期间,我院副院长汪涛教授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受邀参加了第三届中国血管大会暨国家心血管中心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年会(8.2-8.5)、第七届兰州心脏大血管论坛(7.26-7.29)、四川省医学会第九届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周围血管管理分会专家巡讲(8.3-8.4)。这些学术会议分别由中华医学会、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四川省医学会、甘肃省医学会等学术机构主办,代表了国内血管学科的顶级殿堂,云集了舒畅、陈忠、符伟国、郭伟、郑月宏、赵纪春世界血管外科界知名专家同台对话。
汪涛副院长在这三个大型学术会议上均进行了精彩的主持和演讲,特别是作为中国血管大会主席团成员,在国家会议中心主持第三届中国血管大会血管疾病专题论坛和CVC青年医师年度价值病历大赛,所做出的精辟到位的专业评讲,受到了海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同,并在综合论坛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作为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常务副会长,汪院长本次受邀在北京、兰州、宜宾三地会场做了《老年周围血管病防治关口前移的探索》讲题发言,内容丰富,数据详实,见解独到,语言生动,以二十多年的心血管外科专业行医经验,强调关注老年周围血管疾病不能只顾下游抗洪,不去上游筑坝。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据国家统计局预测,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伴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老年周围血管疾病率迅速上升,其中周围血管疾病不容忽视。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死亡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和生存质量。加之各级医院相关人员对老年周围血管疾病诊疗和管理的知识和技术严重缺乏。关注老年周围血管健康迫在眉睫! 会上,汪涛教授指出目前老年周围血管疾病防治存在无切实可行的制度、医疗导向存在偏差、基层医疗环境尚未完备、老年人用药不规范等问题。加强防治工作,既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个人经济负担,又能减少国家医保负担,缓解医生工作压力,具有十分深远的社会意义。
为改变这一社会短板,汪院长提出需从下述几方面着手:一是亟需与会专家们大力呼吁国家政策引导和相关学会支持,提高全社会对周围血管病的关注;二是普及和规范老年周围血管疾病诊疗和管理知识和技术,加大各级机构医护人员的诊疗和管理培训,推动老年周围血管疾病诊疗和管理规范化、精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三是加强老年周围血管疾病诊疗和管理人才技术交流,组织开展各层面交流与合作;四是重视健康宣教,推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理念,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周围血管病的健康知识。组织老年周围血管疾病预防、诊疗、慢病管理,针对老年周围血管疾病,出版书籍、刊物和宣传资料。在社区开展健康大讲堂,在社区举办义诊活动;五是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做实分级诊疗,培训并充实基层医务人员,构建各级老年血管健康管理及诊疗服务体系,在全国全面推广国科大深圳医院的“家庭医生”模式。
在此次一系列高规格学术会议上,汪院长向全国的医学界专家和领导们重点介绍了我院成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医院以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依托国科大的先天人才技术优势及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地理优势,热情邀请各位专家常来我院进行交流合作,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作为我院分管医疗业务副院长兼心血管中心主任,汪涛教授历来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在医院引进深圳市三项“三名工程”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项目之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赵纪春教授血管中心团队”,是深圳仅有的两项血管疾病“三名工程”之一,在医疗、教学、科研、学术等方面,持续提高血管外科业务能力,更多次成功主办召开过国家级大型学术会议,通过高水平平台“引进来,走出去”,引入优秀的技术和人才,定期分批次地送出我院医护人员到国内一流医院深造学习。着力做好两院区学科整合,提升医疗质量技术核心水平,争取早日创建成为三级甲等医院,将国科大深圳医院这块“金字招牌”持续发扬光大。
汪涛副院长在第七届兰州心脏大血管论坛上作《老年周围血管病防治关口前移的探索》讲题发言
汪涛副院长在第三届中国血管大会上发言
汪涛副院长在四川省医学会第九届血管外科学术会议上发言
汪涛副院长在第三届中国血管大会上与舒畅教授等专家共同主持点评
汪涛副院长与赵纪春教授、刘勇教授共同主持点评
汪涛副院长与第三届中国血管大会主席舒畅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合影
第七届兰州心脏大血管外科论坛合影
四川省医学会第九届血管外科学术会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