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医师颁奖现场
为致敬首个8·19 “中国医师节”,光明新区卫计局评选出光明新区2018年度“十佳”医师,并召开大会表彰,这里面,国科大深圳医院有9位优秀医师脱颖而出。
詹中群 心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副教授
2016年8月詹中群作为光明新区医学领军人才引进到我院,成功开展各类心脏介入手术2000余台次,开展新业务新技术8项,仅仅2年时间使心内科诊疗水平达区级医院前列并达到三级医院水平。
由于科室手术量大,詹中群凭着过硬的介入技术承担了科室大量的手术,几乎每天都在加班。由于介入手术时长期接受放射线照射,他患上了放射性肠炎,默默承受经常腹泻和疲乏无力等症状,不论白天黑夜,不论春夏秋冬,只要有病人的呼唤,有患者的需要,詹中群都能及时出现在病人在面前。他把自己的热情和汗水都奉献给了他的病人,受到了病友的交口称赞。他以高超的医术挽救了大量急危重症患者:通过溶栓抢救了89岁高龄大面积心梗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命、通过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成功抢救了91岁高龄急性心梗患者的生命、通过射频消融术成功治愈了88岁高龄的心房颤动患者的顽疾,通过紧急床边临时起搏挽救了心动过缓患者的生命,开展一站式射频消融术和左心耳封堵术同时解决患者的心房颤动和预防栓塞并发症以减少患者痛苦并节约医疗费用。他凭着高超的业务水平和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受到了患者的广泛赞誉,收到患者的感谢信和锦旗一百余面。
一名医生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更需要高尚的医德。在行医生涯中,他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为患者治病,药物治疗追求简单有效必需,严把冠脉介入治疗适应症,严把手术质量,精益求精,尽力使患者少花钱,医好病。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开展心脏电生理的临床研究,詹中群还练就了一眼识别心电图的绝活,他通过一份心电图不仅可以识别患者的心脏疾病而且可以判断患者当时所处的病理生理状态。他通过这一绝活第一时间识别患者的心脏疾病及风险等级,挽救了大量高危肺栓塞和风险极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
他还抢救了多例通过心电图判断急性肺栓塞并心源性休克濒临死亡的患者,在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快速溶栓,让患者起死回生,在医院传为佳话。
在搞好临床工作的同时,詹中群也一直致力于心肌缺血与心电图相关性研究,自2003年以来,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5篇,受邀撰写急性肺栓塞国际专家共识一部,受邀参编英文专著1部。
詹中群身兼多职,不单是医生、医学科研工作者,他还是一名教师,承担了大量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尽管工作极其繁忙,多年来没有一次上课迟到现象。他始终坚持学习学科领域中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根据医学的特点,采用情景介绍,以病例为基础循序深入的教学,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多次荣获医院和学校的教学奖励。
在生活中,詹中群宽以待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知识、心得和体会传授给他人,从生活上业务上关心帮助下级医师的生活和成长,得到了他们的尊敬与爱戴。
乐观、勤劳、奉献。詹中群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平凡的工作着。
龙发 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研究生导师 教授 党员
龙发致力于打造国家级标准的“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及呼吸内镜介入中心,规范科室人员的医护工作,不断提高科室医护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他的付出赢得了广大患者和社会的认可,获得了2003抗非典英雄、深圳好医生、优秀共产党员及先进医学工作者等称号。他还担任Society for Advanced Bronchoscopy committee、中国呼吸医师协会介入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呼吸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镜质控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光动力学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发展中心介入呼吸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介入副主委、省预防医学呼吸学会委员,深圳市呼吸医师协会副主委、深圳市呼吸学会副主任委员兼介入呼吸病学会组长。
他积极开展新技术和新业务,如正在引入全球首台呼吸内镜机器人(Monarch)并参加全球多中心研究;开展了海博针治疗肺癌(亚洲第一例);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重度难治性哮喘(400例次,全国第一);经支气管镜下肺癌射频消融术和经支气管壁肺实质穿刺肺外周结节取样术(全国前列);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全国多中心研究项目);内镜肺减容术治疗重度肺气肿、肺大疱(20例60组,全国领先);内镜肿瘤冷热消融术(100例次)(氩气刀、冷冻、光动力、微波);导航支气管镜联合超声诊治早癌;气道支架治疗食道气管瘘;支气管内球囊扩张术(气道狭窄);内科胸腔镜治疗顽固气胸;CT引导肺癌消融术等,科室的微创介入水平、临床技术实力已达国际水平。
在科研方面,龙发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申报课题,获市厅级科技进步奖、省级科研立项两项、市级科研立项多项、发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多篇、多次举办市、省、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17年所带领科室被评为光明新区卫生系统重点科室。成立呼吸内镜微创介入(肺肿物、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中心,睡眠呼吸诊治中心,呼吸康复中心。
去年春节湖南一位慢阻肺、重症哮喘、泛耐药菌的患者,在全国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仍不理想,病情加重转入ICU,家属及患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慕名前来找龙发就诊,了解患者的病情后,龙发定下中西医结合加内镜肺减容术、支气管热成形术的治疗方案,最后,这名来时奄奄一息的患者踩着单车出院了!
今年4月,呼吸内科收治了一位气道灼伤患者,入院患者血氧只有49%、三凹征、呼吸困难、全身紫绀……龙发给患者行气管支架置入术,在他不懈努力下,患者顺利出院了,临走时患者家属跪地致谢,患者本人唱起《感恩的心》,让在场的医护人员热泪盈眶。
邓长康 创伤骨关节科主任主任医师 副教授
从事骨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来,邓长康成功实施2000余例骨科三、四级手术,开展新业务新技术40余项,主持和参加省市级科研课题四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卫生厅科技三等奖各一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两项,还担任医学院全日制本科大课授课老师。
在院内,他展现出三甲医院专家的技术优势和优良工作作风,起到了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在原来薄弱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二十余项新手术,如腰椎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腰椎融合手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断指再植、多个颈椎椎体骨折内固定手术等高难度手术。其中包括十余项属三甲医院重点专科必备技术项目的四级手术,部分填补了光明地区的空白,使大部分病人不必远途劳顿,在家门口也能得到优质医疗服务。
他还非常重视对年轻医生的“传帮带”。在他的带领下,骨科形成了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骨科手术也从每月2台到最多时170余台,科室长期保持100%以上的病床使用率。在医德医风上邓长康也严格要求自己,只要病人需要,就不辞辛苦。曾经有次120接到一个病人,该病人在市外被歹徒砍伤后丢弃在光明,身上十余处三、四十公分的伤口惨不忍睹、危在旦夕。当天邓长康已做完一天的手术回家休息,但半夜接到电话仍立即赶回医院组织抢救,在正确得当的抢救下,病人转危为安且未留下后遗症,病人及其家属对此感激不尽。他从不滥开药,尽量降低病人的负担,多次拒收病人及家属赠送的礼金、礼品,因而得到广大病友的赞许。
身为科室领头人,他坚持以身作则,团结同事。在科室里管理上,令行禁止,形成一种团结、敬业、进取的良好风气。
2013年3月创立光明医院骨科时,邓长康只带了一个医生,短短2个月后,科室收治病人数排全院第一、月手术病人超过科室成立之前全院手术量。
2015年12月光明滑坡抢险救灾中,全部受伤伤员都在科室救治,他连轴转动长达27天没有休息,圆满完成伤员救治任务。
自2013年来,邓长康带领的科室年年被评为先进科室,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区卫生系统及医院先进工作者,作为主任医师每年开展三、四级手术200余例,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
宋晖 手显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 中共党员
手显微外科手术是一种非常细致的工作,可以用精雕细刻来形容,非常考验耐力和意志力,血管、神经、肌腱探查吻合的难辨认首尾,小骨头的粉碎性骨折的七零八落,就像一个精密的仪器要组装,也像一副细小的立体拼图要识破,稍有不慎功亏一篑,一台手术下来动辄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对体力和精力都是一种莫大的挑战,这还不算,术后患者能否按要求完成功能锻炼从而恢复功能,这不仅考验患者的恒心,更考研医生的恒心,宣教、随访、指导等工作一样不能少,可以说手显微外科不是一个外科医生的“最佳选择”,但是,自从1999年宋晖深扎到这个专业后就没有离开过,他建设了一支专业的团队,为成千上万的患者保留了肢体和手部的功能,使他们有机会重返社会。
二十几年里,宋晖一直奋斗在临床一线,每年手术量都在1200台左右,精湛的医术加上超强的耐心和责任心,为很多患者带来了福音。因光明新区的产业类型导致手外伤的患者数量非常大,院区的年平均手术量一直在1700台左右,排名一直蝉联前三名。
天道酬勤,宋晖主任和他的团队在专业的道路上的拼搏和奋斗得到了领导和人民群众的认可,有一名十几年前收治的患者,在接受了宋主任的治疗后,被他的专业所折服、也被他的责任心所感动。以至于后来他的家人在不同的地区受到外伤后,都会找到宋晖主任进行治疗,这一家人因此和宋晖结下了不解之缘。宋晖常说,“患者的信任就是辛勤付出最好的报答”。
生命,是最珍贵的,每当肢体的离断,给生命带来的沉重打击也令人无法接受,有时医生要面临的抉择,需要感同身受、底气与担当,好比一场考验。
2017年8月2日,一位上臂离断伤的患者被急救送到手显微外科,当时患者已处于失血性休克的状态,需紧急输血同时手术治疗,才有机会保住前臂和生命,但这位患者是Rh阴性的血型,俗称熊猫血,库存血不足,一旦术中再次大出血或者手术时间过长不能得到输血,都会导致患者无法生还,“这个肢体接还是不接?”这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何况家属还在苦苦哀求,希望医生能同时保住患者的生命和手臂,这看上去似乎“不可理喻”,但宋晖再三考量,顶着压力和风险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组织最大力量进行手术治疗、快速发动手术室、重症病房、血库等多部门联合协作,同时指挥家属发动自媒体在朋友圈寻找熊猫血。就这样在宋晖沉着冷静的指挥下,大家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抢救工作,历经8个小时的煎熬,手术成功,患者保住了命也保住了前臂!
从医路上,考验无处不在,正因每次抉择都关乎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医者不仅要有仁术,更要有仁心,生命与希望,医者都要守护”这也是宋晖所秉持的行医准则。
在科研上,宋晖先后完成深圳市宝安区医疗卫生项目基础研究课题1项,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立项课题1项,发表论文9篇,取得在儿童骨折治疗的新进展。还但任深圳市手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作为一名科主任,宋晖身体力行,以榜样的影响力去引导团队,牢记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并根据每个医生的特点帮助他们规划专业方向,为他们创造学习深造的机会,团队里产生了攻读博士和博士后的医生各一名。
宋晖就是这样一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脚踏实地的临床医生,一名恪尽职守、仁心大爱、德行兼备的科主任。奉献和传承是他的座右铭,知识不是力量,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升华为智慧才是力量,几十年如一日,宋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这种力量影响着身边的人。
严加林 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
“作为一名医生,专业一定要过硬,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这句话一直让严加林谨记在心,为此她一直坚持学习,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及时掌握最新知识,练就过硬的业务能力。2016年她接诊了一位以面部红斑要求做光子治疗的患者,经过仔细的问诊及检查,严加林发现这位患者并不是简单的“面部皮炎”,而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经过详尽的检查,这位被误诊5年之久的患者终得到确诊,及时的治疗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患者不仅为严加林赠送锦旗表达感激,还经常介绍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找严加林就诊,兴奋地告诉他们,严加林就是那位为她确诊的医师,每逢此刻,严加林都会感到无比自豪和欣慰。
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是严加林一贯坚持的原则,工作31年,无论是临床工作,还是教学,她都认真对待。2015年5月,严加林作为高层次医疗人才引进光明新区,严加林深感责任重大,在不断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同时,积极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年来先后开展近二十项新技术,同时加强对科室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从基础理论到基本技能,每项新技术都亲自逐项抓落实,对年轻医师及护理人员手把手进行指导和培训。经过3年多的努力,皮肤科诊疗水平不仅有了全面的提高,还在全市处于先进水平,让新区的百姓就近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为一名科主任,工作中严加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恪守医德,不以医谋私,不搞特权,主动承担夜间门诊、周末门诊工作,工作中从不计较得失,由于繁重的工作,身体出现透支,2016年初因为同时大规模上新项目,劳累过度,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发作,但严加林仍然没休一天病假,白天坚持出诊,晚上做牵引治疗。今年上半年在重度感冒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她不顾身体不适,一个人承担了皮肤性病学的全部教学任务,往往晚上备课到深夜,第二天仍照常出门诊班,几个月日日夜夜的鏖战,导致大半年时间过去了,咳嗽一直没能根治,留下病根,但严加林仍然无怨无悔。
“不忘初心,我会尽我所能,做一名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好医师,一直坚守我的岗位,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疾苦,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及百姓的健康贡献我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严加林说。
陈中良 胸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九三学社社员
参加工作30多年,陈中良始终工作在临床一线,身为临床医学中风险极高、挑战性最大的心胸外科医生,他紧跟胸外科微创手术发展的步伐,2002年,他在东莞地区率先开展胸腔镜手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本人及所带领的团队能够开展国内三甲医院胸外科所能够开展的所有手术,手术切口从常规大切口变成胸腔镜三孔、两孔,逐渐变成现在的单孔,手术创伤越来越小,病人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
2014年,陈中良作为专家引进到光明新区工作,四年多来,他一如既往的严格要求自己,带领胸外科团队每年开展近200台手术,在新区率先开展了胸腔镜胸部肿瘤切除;胸腔镜气胸、肺大泡手术;慢阻肺肺减容术;漏斗胸微创矫治术 ;胸腔镜辅助下“严重毁损肺”全肺切除术;多项手术方式填补了光明新区及宝安区空白,达到市级医院水平,并多次在宝安日报报道。
由他主持开展的临床课题先后获得2项市科技进步奖,在省、国家级专业杂志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担任第一届东莞市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专业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胸外科管理分会委员、深圳市医学会胸外科专委会常委等。
作为心胸外科医生,所面临的都是复杂及危重病人,多年来,陈中良工作加班加点,节假日不休息成为常态,手机24小时不关机,科室有重大抢救患者随叫随到。科室的年轻大夫常说:“陈主任是我们的主心骨,不管遇到什么复杂的问题,不管什么时间给陈主任打电话,都会得到所需要的帮助和指导”。记得去年某天凌晨,睡梦中他被一阵电话铃惊醒,来电的值班医生报告说有一位右胸部刀伤患者,刀口只有2厘米,拍片提示右侧胸腔积血也不多,但患者血压低,心率快,患者自诉胸闷憋气。听到汇报后,陈中良凭着丰富的胸外伤救治经验,判定该患者可能是心脏刀刺伤,心包积血,立即让值班医生紧急安排手术,他本人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手术室行开胸手术。手术证实患者右心房裂伤,并出现心包填塞,经过他的及时诊治,最终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
工作中他爱岗敬业,认真履行医师的职责,外出学习公务时也时刻牢记医生的天职。在2016年一次出差途中,在深圳到厦门的高铁上,乘务员广播说有一位乘客突发疾病,陈中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看到一男性青年,剧烈腹痛,经过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检,他凭着过硬的外科基本功及相关专科知识,判断病人是“急腹症、上消化道穿孔”,立即嘱咐病人禁食、水,并给予简单的对症处理,在第一时间与高铁工作人员联系前方停车站、急诊120和当地医院,以最快速度安排病人下车接受手术治疗,该事件还在深圳宝安日报刊登,为医院赢得了声誉。
经常有人这样问陈中良,一辈子这样忙碌,顾不上享受生活,后悔吗?他淡然一笑:“只要自己的工作能够造福于病人,对得起医生这个职业,再忙再累也高兴。”
王清勇 神经内科二病区主任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自来深圳光明新区医疗系统工作以来,王清勇坚持在临床一线工作,严格要求自己,关心病患,有效沟通,规范服务,处处为患者着想,还坚持定期下社区,积极参加各种义诊便民服务活动。
在学科建设方面,王清勇身先士卒,亲力亲为,从制度建设到人才培养,长远规划,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三年的努力,把科室建设成为管理规范,人才结构合理,学科能力突出,设施齐全,功能全面的临床科室,能够为辖区居民提供神经系统疾病全病谱的健康咨讯及医疗保健服务,他牵头组建的卒中中心为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成员单位。
在人才培养上,王清勇坚持在岗培训及外派进修学习相结合的“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方针,选派多名医师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所有临床医师均有明确的亚专科发展方向,临床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科室成立三年来,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迅速得到辖区居民认可,门诊人次1.5万/年,床位使用率一直保持在100%以上,患者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
同时,王清勇积极参加教研工作和学术交流,主持及主要参与湖南省级、厅级科研项目10项,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湖南省预防医学会医学继续教育项目《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防治技术》培训班1期,湖南省级、国家级、深圳市级、广东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器质性精神障碍规范诊疗》学习班5期,培训学员1000余名,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现任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学会抗衰老与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卒中学会理事、深圳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理事。承担临床学院《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深入浅出的讲解,丰富的临床经验,受到一致好评。
李涛 康复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工作24年来,李涛一直坚持临床一线诊疗,无论是在本院还是外出进修,参加医疗队抗洪救灾,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敬业,廉洁从医,精诚医道,仁术为民,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赢得了广大患者的充分信任及社会的广泛认可,曾获选市政协委员,区医疗高端人才等荣誉称号。
专业上李涛结合临床工作经验,不断钻研新技术,主要参与的三项临床科研成果,其中一项获得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在省国家级专业杂志和会议上发表8篇学术论文。先后参与主编、副主编《中国瘫痪病治疗学》《医药护技临床应用》等专业著作四部的编著。采用西医检查依据与中医辨证施治相结合的诊疗方法,运用于临床,在同行中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在治疗脑血管疾病、重症颅脑损伤、脊髓损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小儿脑瘫、周围神经病等疾病的康复方面。
李涛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尤有建树,曾经收治一位13岁女童,两次心肺复苏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集全科之力,以中医七情相胜之法结合现代认知康复、运动康复、语言康复、吞咽康复等方法,在短短27天内使患者拔掉鼻饲管、导尿管、吸氧管,撤掉心电监护,生活基本自理,独立走出医院,很快重返校园,家属非常感动,赠送科室八面锦旗。
还有一位百岁高龄、心力衰竭患者,仅仅服用李涛配予的七副中药配合重灸关元穴,奇迹般的康复出院。一位年近六旬的中将,因腰痛辗转多家知名医院,病痛日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慕名而来,在李涛准确诊断的情况下,仅仅经过一次手法治疗病情基本痊愈,他由衷的盛赞祖国医学的神奇。
从医以来,李涛始终牢记生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誓言,始终遵从一切为了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良好医德,没有休过年休假,建立康复医学科初期,连续两个月每天接诊50-60名患者,经常推迟下班时间,中午没有时间就餐,体重下降10多公斤,连续四年没有休息过一天周末和法定节假日。为方便患者,李涛手机24小时不关机,常年高强度工作,严重透支了身体的健康。他始终认为医生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正如我国外科鼻祖裘老所说“德不近佛,术不近仙,不可为医”。
无论在门诊、病房,李涛对所有的患者一视同仁,知行合一,用一种坚守和信念实践自己儿时的理想。
张润玲 医学检验科副主任主任技师 硕士学历
坚守岗位、精益求精。张润玲带领的团队秉承质量为基准,服务为根本,科学为原则,建立起全面的质量体系,检验质量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她克服重重困难,将基础薄弱的团队人员培养成人人有强项,个个有专长的质量管理的能手。通过送出去请进来,持续开展科室内培训,建设了一支能为新区人民疾病的诊疗、健康管理提供可靠诊断和预防依据的技术队伍。2017年度全国临床检验质量指标考核结果达到同等级医院的最佳水平,其中包括二十余项指标,覆盖实验前、中、后全过程。她带领的团队其优质的检验得到了临床的认可,年度免费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实验室质量检查名列前茅,深圳市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质量考评成绩优秀、曾多次获得深圳市年度质量评价专家的好评。她带领的科室曾获得优秀科室的称号,她个人也曾获得光明新区先进个人称号,医院先进管理者称号。
积累经验、开拓创新。近年来,张润玲与团队开展新业务150项,建立两类新技术平台(荧光免疫技术、基因检测技术),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填补了光明新区的空白。
保证质量、提高效率。在新区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张润玲及团队充分应用先进的技术提高检查速度,不断优化工作流程,缩短检查时间,使患者能在更短的时间得到救治。以生化类检查为例,我院门诊患者得到生化检查结果的速度是全深圳市最快的单位,据今年统计结果50%病人45分钟、82%病人60分钟、100%病人90分钟,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最快120分钟报告速度。
学科建设初见成效。科室的发展与员工的职业规划息息相关,为构建和谐积极向上的团队,她制定周密的计划和人才的阶段性培养方案,科室形成六个亚专业,并且专业技术梯队和科研教学梯队基本形成,充满着朝气和进取精神,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张润玲用心培育输血专业技术人员,建立输血管理的体系文件,使医院输血科能顺利地完成了建科,独立地开展工作。
团队的技术人员除专业技术要精,还需要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为此张润玲每周坚持不懈进行业务讲座,积极派人参加全国、省内外、院内的继续教育学习,同时连续两年举办深圳市继续教育项目,邀请全知名专家到医院教课,进行学术交流;她指导年轻的技术人员在全院进行学术讲座多次,指导团队论文撰写;张润玲同志曾有论文在全国检验学术会议进行过壁报交流,在核心期刊发表,曾立项课题四项。
张润玲坚持立言与立行相一致、正人与正己相统一,以人格魅力树立威信,真正发挥带头作用。不为名利所困,不为利诱所惑,始终心系同事与病人、不断开拓事业和人生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