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机场组就位,深圳入境人员将于1小时后抵达点位。” 凌晨4:20,国科大深圳医院的医生李好文接到机场指挥部电话通知,有30余名境外人员将于5点20到达接驳点。但李好文一时犯了难,队员们睡下还不到3个小时,又得爬起来工作,会不会有抵触情绪?当她逐一电话通知队员后,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一个人有怨言,纷纷表示立即准备出发。“是我多虑了,任何犹豫不决都不适合现在的‘战时风格’”李好文自嘲道,匆匆用凉水洗漱了下,醒了醒神,带上防护物资,投身在尚未苏醒的晨光中……
严防境外输入勇担战 “疫”新使命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复工复产有序开展,深圳各个商圈也逐渐苏醒。当前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已经逐渐转向严防境外病例输入。3月22日,在深圳市光明区卫生健康局的紧急安排下,国科大深圳医院的胡容等8位医务人员临时组成“境外人员转运医疗志愿者小组”(下文简称“医疗志愿者小组”),分别轮班与外事、公安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开展工作,负责广州白云机场境外人员的排查输送。
▲每次执行任务出发前,轮班医疗志愿者小组与外事、公安等部门的工作人员
具体来说,每天根据机场指挥部通知的时间,从深圳市光明区政府南门赴广州市白云机场,接收指定航班中从国外回到深圳市的所有入境人员,对他们进行健康医学排查后,统一送至深圳湾口岸,按相关流程与他们户口所在区的工作组联系,协调转送分流,最后返回光明区疾病控制中心,整个过程实现境外人员来深管控的无缝对接。作为国科大深圳医院医疗志愿者小组组长,91年的胡容,不仅要协调小组工作,还要负责随车人员(外事、翻译、司机、公安)的培训。没有境外转运经验的她,一开始也很忐忑,怎么处理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她心里也没底,但好在大家集思广益,有存疑的地方她及时请教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就这样为后续转运工作的流畅衔接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转运任务,并没有大家最初想象的简单与轻松。
有时是漫长的等待,有时又要争分夺秒
由于飞机落地时间及在机场内部人员检疫的时间不稳定,医疗小组到达机场后,有时需要等待数个小时。第一次转运任务中,就从当天晚上9点等到第二天早上9点,医疗志愿者小组才接到入境人员。第一次转运的当晚,在酒店待命的医疗志愿者小组,因怕错过指挥人员的电话,胡容设了两个闹铃,手机放在枕边,把音量调到最大,但为了保证随时待命,大家一晚上都没敢睡踏实。有一次出发时间正好撞上下班晚高峰,加上天公不作美一阵狂风暴雨,等赶到机场时,已没有时间留给他们作任何休整补给。“入境人员准备出来了,快去卡位接人!”指挥部电话传来,虽然大家又急又饿,但也没时间多想,立刻穿上防护服,好在平时在院内就训练有素,大家用最快时间准备好后,入境人员的大队伍也正涌入卡位。
做一个温暖的逆行者,守住国门、守护深圳
每次接到指定的入境人员,医疗志愿者小组就开始逐一对他们开展健康监测、筛查流行病、防疫指导等。“不能漏掉一个人、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环节!”但有时也会发生意外,在一次安排入境人员上车时,医疗志愿者小组的刘孟丽清点人数时发现——“人数少了2个!”反复确认后,她心急如焚,立刻联系机场工作人员,在共同努力下,终于在机场内部有惊无险地找到了跟丢队伍的两人。回国的入境人员一下飞机就被引导分流,面对防控工作,原已奔波多时的他们,身体和精神都已十分疲惫。为了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面对各种咨询时,医疗志愿者小组都温柔的解答,并及时安抚他们的情绪。面对外籍友人,医疗志愿者小组也用流利的英语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增加信心与正能量。医疗志愿者小组的专业态度和温情服务也获得了入境人员的一致认可,一位留学生感慨:“踏上归途后,每次听到有工作人员喊自己的名字都倍感亲切,感谢每一个环节的保障人员的付出,我也会努力配合每一项工作,不给工作人员添麻烦。”流动在城市道路上的每一辆转运车,将一批又一批的入境返深旅客,从广州白云机场转往深圳湾口岸,再分流至深圳各区,来来往往,未曾停息。在这个过程中,医务人员尽责地护送每一个目标,直至目的地。组长胡容说:“这份任务让我很有使命感,心中荣光与责任并重,指引我如何做一名温暖的逆行者。”看过凌晨时分,挤满大巴车的航站楼,不分昼夜轮转的工作人员,在闷热的防护服里,在沉默的夜色里,在煎熬的等待里,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守护着这座城市。
“只有亲身参与这场战斗、亲眼目睹这些场景,我才真切感受到这个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人民,倾其所有、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医疗志愿者小组的刘创感叹道。自3月24日开展转运任务以来,截至3月28日,国科大深圳医院医疗志愿者小组累计运送境外人员173人,在全球疫情日益严峻的阶段,为防控境外输入病例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向所有驻守夜色与朝阳的逆行者们致敬!
国科大深圳医院境外人员转运医疗志愿者小组成员:胡容、刘创、陈妙玲、曾伟清、李好文、高兴贵、刘孟丽、唐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