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纪,人们从胆石中发现了胆固醇,1816年化学家本歇尔将这种具有脂类性质的物质命名为胆固醇。胆固醇又称胆甾醇。是一种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其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尤其在脑及神经组织中最为丰富,在肾、脾、皮肤、肝和胆汁中含量也高。
人体内胆固醇仅有约30%来自膳食,而70%则来自体内的合成。若严格限制膳食中的胆固醇,则体内合成将增加;反之,若膳食摄入的胆固醇较高,则体内合成将减少;在一般情况下,二者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大家对于“胆固醇”三个字可以说是闻之色变,避之不及。高胆固醇血症被认为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有百害而无一利”是很多人对“胆固醇”的基本“认识”。
而事实上胆固醇就是胆固醇,只不过它在血液中和不同的运输工具结合,就会有不同的去向,出现不同的结果。
低密度脂蛋白: 当胆固醇结合低密度脂蛋白之后,胆固醇更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下来,形成粥样斑块,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根本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这就是医生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称为“坏胆固醇”的原因,其实胆固醇没有错,错在搭错了车。
高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结合血管里的胆固醇,不让它们沉积在血管上,而是运回肝脏进行处理、代谢。防止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些搭了“好车”的胆固醇,医生们叫“好胆固醇”。
除了在血液里,胆固醇也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比如细胞膜,还有体内的各种膜的稳定,都离不开胆固醇。还有一些激素合成的原料,也是胆固醇。大脑的组成,也离不开胆固醇。